为深入贯彻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精神,切实夯实新生专业认知根基,11 月1日,江汉大学数字建造与爆破工程学院组织 2025 级城乡规划与城市地下空间工程专业新生开展课外游览实践活动。学子们走出课堂、走进城市,在行走中触摸江城脉络,在观察中启迪专业思考,让理论知识与城市实践实现深度衔接。
智博会上探前沿:解码智能建造 "新图景"
上午,师生一行首先抵达光谷科技会展中心,沉浸式参观 2025 国际(武汉)智能建造产业博览会。本届展会以 “发展产业互联网 共筑‘好房子’” 为导向,精心设置 “好产品、好设计、好材料、好建造、好运维、好城区、国际化” 七大核心展区,全面呈现智能建造领域的技术突破与产业趋势。

(师生在 2025 国际(武汉)智能建造产业博览会展馆前合影)
城乡规划专业的同学们重点关注了“好设计”和“好城区”展区,深入了解智能建造如何赋能城市更新。在城市设计实物展品前,同学们围绕“智慧城区的规划理念”展开热烈讨论,思考如何在规划设计中更好地适配民生需求,实现城市功能的优化提升。
城市地下空间工程专业的同学们特别关注了地下工程智能装备和技术展示。中铁十一局展出的盾构机模型引起了同学们的浓厚兴趣,这款先进设备代表了当前地下工程施工的最高水平。盾构机作为地下隧道开挖的核心装备,其智能化程度直接影响着工程的安全性和效率。

(中铁十一局展出的盾构机模型)
中达数字技术展示的ZD-PLM工程全生命周期数字化管理平台,为地下空间工程专业的同学们展现了BIM技术在地下工程中的创新应用。该平台实现了从设计、施工到运维的全程数据贯通,通过AI算法实现"一模到底、无图建造",这对于复杂的地下工程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中达数字技术展示的ZD-PLM工程全生命周期数字化管理平台)
展会上展示的自由行走式测量机器人、焊接机器人等设备,让同学们直观感受到了智能建造技术在施工环节的深度渗透。这些智能化设备与数字化管理平台的协同应用,让同学们深刻认识到智能建造不仅是单一技术的突破,更是多领域技术融合形成的系统性解决方案,为未来地下空间工程的智能化发展提供了清晰的技术路径参考。

(中建四局展出的自由行走式测量机器人)

(中国一冶研发的焊接机器人)
展区内,两个专业的同学们围绕城市设计实物展品、规划设计典型案例驻足研讨,主动向展区工作人员咨询技术细节,探寻"智能建造如何赋能城市更新"、"规划设计如何适配民生需求"等专业问题。从新型建筑材料的应用演示到智慧城区的运维系统模拟,大家直观感受到前沿工程技术服务人民生活、提升城市品质的核心价值,为后续专业学习筑牢了实践认知基础。

(2025 国际(武汉)智能建造产业博览会内相关展品)
市井街巷品人文:感知城市更新 "温度"
上午的专业探索告一段落,午后师生一行转入江城人文地标,开启城市文化与更新脉络的感知之旅 —— 首站便抵达被誉为 "汉味小吃第一巷" 的户部巷。作为武汉 "过早" 文化的鲜活载体,巷内的青砖灰瓦、烟火气息不仅承载着市民的生活记忆,更展现了城市街巷空间与民俗文化的共生逻辑。
城乡规划专业的同学们在观察中深入思考:"如何在规划中保留这类市井空间的'烟火气'?"大家认识到,城市规划不仅是技术层面的空间布局,更要考虑文化传承和人文关怀。户部巷的成功之处在于其既保持了传统风貌,又满足了现代生活需求,为城市更新中的历史文化保护提供了生动案例。
随后,师生们走进三道街漫画街区。这条曾以行政功能为主的古街,如今通过业态调整、场景营造,蜕变为集漫画展示、休闲体验于一体的 "都市心灵休憩地"。

(三道街漫画街街景)
三道街的转型历程让城乡规划专业的同学们深刻理解到:城市更新中"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的重要性。从"行政空间"到"人文休闲空间"的转变,体现了城市规划从功能导向向人文导向的转变,这对于未来的城市规划实践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城市地下空间工程专业的同学们则从工程技术角度观察了老城区改造中的基础设施建设。他们注意到,在历史街区更新过程中,地下管线的改造和升级是一项重要而复杂的工程,需要在保护历史风貌的同时,确保现代化基础设施的正常运行。
同学们还思考了地下空间在老城区改造中的潜力,如建设地下停车场缓解地面交通压力,利用地下空间建设市政设施等,为城市更新提供了新的思路。

(宋浩老师与同学们在户部巷红色城墙旁合影)
江滩之上悟融合:读懂城市发展 "脉络"
行程最后一站,师生共同前往武昌湾。董晶、陈震、宋浩、张海涛、吴挺可、夏宇磬、王书贤七位老师结合实地场景,围绕武汉 "两江四岸" 城市空间格局、武汉造船厂工业遗存活化利用、滨水地区生态保护与功能设计等主题,为同学们展开 "现场教学"。
城乡规划专业的同学们重点关注了武汉"两江四岸"的城市空间格局规划。他们认识到,滨水地区作为城市的重要公共空间,其规划设计需要统筹考虑生态保护、功能布局和景观营造等多个方面。武昌湾的规划实践展示了如何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同时,为市民提供高品质的休闲空间。
在工业遗存活化利用方面,同学们学习了如何将历史工业建筑转化为现代文化设施,实现了历史记忆与现代功能的有机结合。这种"变废为宝"的理念,为未来的城市更新项目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城市地下空间工程专业的同学们则从工程技术角度分析了滨水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他们注意到,在滨水地区建设中,地下防水、地基处理等技术面临着特殊的挑战,需要采用先进的工程技术确保建筑物的安全和稳定。
同学们还思考了地下空间在滨水地区开发中的应用前景,如建设地下污水处理设施、雨水收集系统等,为滨水地区的生态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江滩边,师生们远眺长江大桥与城市天际线,近观工业遗存与滨水景观的有机融合。老师从 "工业遗产如何转化为城市记忆载体""滨水空间如何平衡生态保护与市民休闲需求" 等角度切入,拆解城市规划中 "生态、功能、记忆" 三者的协同逻辑。同学们在历史遗存与现代空间的对话中恍然大悟:优质的城市规划,既要守护生态底色,也要延续历史文脉,更要服务市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王书贤老师为同学们讲解武昌江滩规划理念)

(武昌江滩师生大合照)
专业认知深化:两专业协同发展的思考
通过本次实践活动,城乡规划专业的同学们深刻认识到,现代城市规划已不再是单一的空间布局,而是融合了技术创新、文化传承、生态保护等多重维度的系统工程。智能建造技术的发展为城市规划提供了新的工具和方法,使得规划设计更加科学、精准。
同时,同学们也认识到,城市规划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在追求技术创新的同时,不能忽视人文关怀和文化传承。户部巷和三道街的成功案例表明,只有将技术理性与人文关怀相结合,才能创造出真正有温度的城市空间。
城市地下空间工程专业的同学们通过参观智博会,深入了解了智能建造技术在地下工程中的最新应用。BIM技术、智能监测系统等新技术的展示,让同学们认识到地下工程建设正在向智能化、数字化方向发展,这对未来的专业学习和职业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同时,通过实地考察老城区和滨水地区,同学们也认识到地下空间开发在城市更新中的重要作用。地下空间作为城市的"第二空间",具有巨大的开发潜力,可以有效缓解城市土地资源紧张的问题,为城市可持续发展提供新的空间支撑。
本次实践活动也让两个专业的同学们深刻认识到协同发展的重要性。城乡规划为地下空间开发提供了规划指导和空间布局,而地下空间工程技术则为规划实施提供了技术支撑。只有两个专业密切配合,才能实现城市空间的立体化、集约化利用。
例如,在智能建造展区,城乡规划专业关注的是如何将智能技术融入城市规划设计,而城市地下空间工程专业则关注的是如何通过智能技术提升地下工程的建设质量和效率。两者的结合,体现了现代城市建设中规划与工程的有机统一。
从光谷的智能建造前沿,到户部巷的市井人文,再到武昌湾的滨水融合,这场"行走的专业启蒙课"不仅拓宽了新生的专业视野,更让大家对所学专业有了全新认知:城乡规划与城市地下空间工程,从来不是脱离生活的"纸上理论",而是扎根民生、服务城市的"实践科学"。
面向未来,城乡规划专业的同学们将更加注重技术创新与人文关怀的结合,在规划设计中充分考虑智能建造技术的应用,创造更加智慧、宜居的城市空间。城市地下空间工程专业的同学们则将致力于掌握先进的工程技术,为城市地下空间的安全、高效开发提供技术保障。
两个专业将携手并进,在智慧城市建设中发挥各自的专业优势,为实现城市的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通过本次实践活动,2025级新生们不仅加深了对专业的理解,更培养了跨专业协作的意识,为未来的职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江城万象皆为课堂,一次实践启蒙,已在2025级新生心中悄然埋下探索城市未来、助力城市高质量发展的种子。未来,他们将带着这份实践感悟,在专业学习中深耕细作,努力成长为懂技术、有温度、善实践的城市建设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