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0日,数字建造与爆破工程学院召开2025届毕业生座谈会。学院院党委副书记(主持党务工作)邱成超、党委副书记朱丽娜、城乡规划系副主任宋浩、学院教学督导兼2021级城市地下空间专业班主任张海涛、毕业年级辅导员与13名毕业生代表面对面交流,围绕人才培养、学院发展、学校建设等议题展开深入讨论。座谈会由朱丽娜副书记主持,现场气氛热烈,收集意见建议10余条,为学院高质量发展提供了重要参考。
人才培养:在思辨中雕琢专业底色
“爆破特色是我们的金字招牌,课程设置能否让它更闪耀?”2021 级城市地下空间工程专业桂泽宇的提问,揭开了人才培养讨论的序幕。同学们围绕课程体系展开热烈思辨:既有对“理论课比重与实践衔接” 的理性分析(如 C 语言课程与前沿技术的适配性探讨),也有对“多学科融合培养模式”的创新期待(胡伟鲲同学提出细化培养目标,让城乡规划与数字技术碰撞新火花)。研究生群体则聚焦学术根基。董思玲同学关于“基础课考试与授课重点精准对接”的建议,折射出对“学用结合”的深层诉求;而“科研条件优越”的集体点赞,更像是学子对学院的真情告白——实验室的一盏盏明灯,早已照亮他们探索未知的征途。多名毕业生肯定学院"科研条件优越、实验条件充实",同时提出需要加强学生学术基础培养。
成长关怀:于细节处丈量育人温度
“寝室收纳空间,收纳的不仅是衣物,更是青春的烟火气。”
黄宁同学的发言,将话题引向生活服务的 “毛细血管”:从公寓设施焕新到食堂“网红小店”的引进,从晾晒区域的合理规划到卫生管理的精细化提升,每一个“小诉求”背后,都是对学校“大民生”的关切。在青春成长的坐标系里,情感联结同样重要。孙海洋同学期待的“多元学生活动”,如同一把钥匙,打开了“朋辈交往”的新大门;而“关注疏离学生”的提议,则彰显着教育的温度——正如座谈会现场始终流淌的平等氛围,学院从未忘记:每个青春都需要被看见,每个灵魂都值得被温暖。
师长期许:于时代浪潮中锚定青春航向
邱成超副书记的寄语,如同一束光,照亮了座谈会的尾声。他以 “锚定方向、勇于试错、知行合一”为关键词,为学子们上了“毕业前的最后一堂课”:锚定方向是格局:在 “百年变局” 的坐标系中找准人生定位,让青春与家国同频;勇于试错是勇气:在新环境中拥抱不确定性,把每一次跌倒变成成长的阶梯;知行合一是底气:学院搭建的实践平台,终将成为学子们 “丈量世界” 的底气。这些话语,既是师长对晚辈的拳拳关爱,更是“大写的教育”对“大写的人生” 的深情托举。
未来已来:让每条建议都生长出希望
座谈会的末尾,不是终点,而是起点。当“优化课程设置”“升级生活设施”“强化科研基础”等建议被郑重记录,当“持续整改” 的承诺掷地有声,我们看到的,是一个始终与学生“同频共振”的学院——它既仰望星空,以育人质量提升回应时代之问;又脚踏实地,用“问题清单”兑现“成长答卷”。带着实验室的严谨,带着座谈会的温度,带着“行胜于言”的信念,在更广阔的天地间续写 “爆破青春、建造未来”的壮美诗篇!而学院,将始终是他们身后最温暖的港湾,最坚实的支点。